作为一名年轻的研发人员,张玮在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工作已有六年。她经验丰富、乐于钻研,本篇将从阀门采购和检测的角度向《阀门世界亚洲》的读者展示她对国内阀门制造行业如何发展的深刻思考。
您目前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什么?
我一毕业就来到了现在单位,原来所在的国核华清主要从事核电行业相关工作为主,参与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部委级和集团内项目的主要设备采购、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工作。由于组织机构调整,于2017年进入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储能所储热研究室工作。
在推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过程中,储能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我所在的部门将业务重点放到了储热技术的研究,主要围绕熔盐储热、水储热、固体储热、相变储热等方向开展技术研发、成果应用推广和技术咨询服务。我另一部分工作重心放在了先进能源技术检测中心,作为授权签字人和课题负责人主要负责检测中心资质认证、标准编制、对接客户开展日常检测工作。
您的日常工作中哪些内容是与阀门相关的?
首先有一部分与阀门相关的工作就是关键设备的采购,由于我们试验工况较为特殊,对于阀门调节精度要求高,从设计、监造、验收都需要跟进参与;其次作为先进能源技术检测中心授权签字人,2019年9月我带领团队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以下简称“CNAS”)实验室能力认可评审,中心现有能力覆盖了阀门及相关产品性能检测评估工作。
采购阀门的时候,对阀门设计/制造/验收各个方面有哪些要求?
之前我们买的阀门要求非常特殊,工况属于高温高压高压差,确实比较恶劣。就拿高温高压工况来说,目前工厂检测手段是在阀门中充入氮气至高压再放到高温炉中去加温,这样和真正工况相差特别多,在实际使用的时候依旧经常出问题,所以很多时候买阀门基本靠“赌”。有的时候阀门调试时候都漏得一塌糊涂,最基本的不漏都保证不了,更不要说调节性能了。我们也是经过多年才积累了厂家,都是血泪史,去厂家调研的时候根本看不出来他们的技术能力,只有前期仿真模拟做好、后面试验做到位才能证明自己能力。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必须经历这个过程。
从阀门检测的角度,您对国内阀门技术的发展有哪些经验和看法?
随着阀门行业国产化进程加速,我国智能控制阀行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实际过程中对于关键部件或者特殊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是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方案设计和降低成本的有效保障。(我们为国内多家阀门厂进行泵阀的抗震分析计算、噪声分析、流固耦合计算、热应力计算、疲劳及可靠性分析提供了数据)验收时,除去国标的性能检测试验,为了体现高端阀门特殊性能,整机带载性能鉴定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测试内容,只有科学严谨的检测方法和可信度高的试验数据才是检验制造水平和竞争力出口提升的最好依据,比如说我们有时候会去操作的国产化高端阀门国产化试验,完成了核电爆破阀CAP1000/CAP1400 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爆破阀整机带载鉴定试验。
您提到的国产化高端阀门测试试验,其具体意义是什么?
这个试验是针对不同阀门要求、测量开启时间等进行试验操作,关键在于整机带载,就是尽可能在真实工况下做动态试验。国外很多热工水利试验台架就是做这种真实工况实验的,疲劳、密封、调节试验都可以做,那是国内没有这样台架么?其实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看到了这个弊端,主要是现在这种试验还没有被重视起来,高温高压使用工况太多太多了,但是为什么阀门的验收依旧只有最常规的?就是因为这个事情从厂家、用户、检测机构三方面没有同时重视起来。
国际市场上的阀门用户和买家近几年
对供应商的要求有何变化?
近几年对阀门不仅仅要求压力和泄漏量测试内容,还提出了性能检测要求,需要供应商提供检测报告和Kv值(阀门开度曲线)。个人认为,阀门向高精度仪表标准靠拢,控制精度高、智能化程度高、高性价比、可预估更换周期,这样的阀门可以定位为高端阀门。
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9月15日,注册资本金12亿元人民币,是经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党组批准,由原国核研究院、中电投科研院、中电投核电技术中心合并重新组建的中央企业全资子公司。
中央研究院的科研领域涉及:核能、火电、太阳能及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先导性技术、交叉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战略与技术经济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等。
2016年以来,国家电投集团及其中央研究院把握能源行业发展大势,迅速布局先进能源技术研发。两年来,陆续开展多项技术研发,截至目前,累计科技投入超过5亿元。
储热研究室成员主要来自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的储能技术研究所,具有丰富的热力学系统和力学系统设计、计算分析和运行经验,研究室人数18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5名,工程师3名,平均年龄30岁,65%人员具有国家重大专项课题、863、北京市科委课题等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和管理经验,具有扎实的学术能力和丰富的科研经验。专业涵盖热能工程、流体力学、力学、数学、计算机、化学工程、动力工程等。
研究室成员前期参与了综合热工水力实验装置(MEGA)的设计、建安、调试和大量实验研究,具备热工水力实验、气动和声学实验、两相流实验的技术基础。通过这三类实验,项目组成员对于热工水力学系统(包括储罐、换热器、泵、阀、管道等)的设计和计算分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自主知识产权;对于包括空气动力学系统(空气压缩系统、加热和换热装置、流量和流速控制装置、测量等)的设计和计算分析积累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研究室具备热力学计算分析技术基础,前期已完成了热力学程序编制、数值计算、系统设计等工作。团队成员前期参与完成了热力学系统、空气动力学系统的计算分析,包括反应堆热工水力程序编制、流量控制软件编制、水储热系统设计和数值分析、相变储热系统数值模拟等。计算软件方面,课题承担单位(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具Flowmaster等系统分析软件,ANSYS等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分析软件,以及Fluent、CFX、Star-CCM+等计算流体力学分析软件。
作为一名年轻的研发人员,张玮在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工作已有六年。她经验丰富、乐于钻研,本篇将从阀门采购和检测的角度向《阀门世界亚洲》的读者展示她对国内阀门制造行业如何发展的深刻思考。
您目前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什么?
我一毕业就来到了现在单位,原来所在的国核华清主要从事核电行业相关工作为主,参与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部委级和集团内项目的主要设备采购、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工作。由于组织机构调整,于2017年进入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储能所储热研究室工作。
在推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过程中,储能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我所在的部门将业务重点放到了储热技术的研究,主要围绕熔盐储热、水储热、固体储热、相变储热等方向开展技术研发、成果应用推广和技术咨询服务。我另一部分工作重心放在了先进能源技术检测中心,作为授权签字人和课题负责人主要负责检测中心资质认证、标准编制、对接客户开展日常检测工作。
您的日常工作中哪些内容是与阀门相关的?
首先有一部分与阀门相关的工作就是关键设备的采购,由于我们试验工况较为特殊,对于阀门调节精度要求高,从设计、监造、验收都需要跟进参与;其次作为先进能源技术检测中心授权签字人,2019年9月我带领团队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以下简称“CNAS”)实验室能力认可评审,中心现有能力覆盖了阀门及相关产品性能检测评估工作。
采购阀门的时候,对阀门设计/制造/验收各个方面有哪些要求?
之前我们买的阀门要求非常特殊,工况属于高温高压高压差,确实比较恶劣。就拿高温高压工况来说,目前工厂检测手段是在阀门中充入氮气至高压再放到高温炉中去加温,这样和真正工况相差特别多,在实际使用的时候依旧经常出问题,所以很多时候买阀门基本靠“赌”。有的时候阀门调试时候都漏得一塌糊涂,最基本的不漏都保证不了,更不要说调节性能了。我们也是经过多年才积累了厂家,都是血泪史,去厂家调研的时候根本看不出来他们的技术能力,只有前期仿真模拟做好、后面试验做到位才能证明自己能力。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必须经历这个过程。
从阀门检测的角度,您对国内阀门技术的发展有哪些经验和看法?
随着阀门行业国产化进程加速,我国智能控制阀行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实际过程中对于关键部件或者特殊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是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方案设计和降低成本的有效保障。(我们为国内多家阀门厂进行泵阀的抗震分析计算、噪声分析、流固耦合计算、热应力计算、疲劳及可靠性分析提供了数据)验收时,除去国标的性能检测试验,为了体现高端阀门特殊性能,整机带载性能鉴定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测试内容,只有科学严谨的检测方法和可信度高的试验数据才是检验制造水平和竞争力出口提升的最好依据,比如说我们有时候会去操作的国产化高端阀门国产化试验,完成了核电爆破阀CAP1000/CAP1400 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爆破阀整机带载鉴定试验。
您提到的国产化高端阀门测试试验,其具体意义是什么?
这个试验是针对不同阀门要求、测量开启时间等进行试验操作,关键在于整机带载,就是尽可能在真实工况下做动态试验。国外很多热工水利试验台架就是做这种真实工况实验的,疲劳、密封、调节试验都可以做,那是国内没有这样台架么?其实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看到了这个弊端,主要是现在这种试验还没有被重视起来,高温高压使用工况太多太多了,但是为什么阀门的验收依旧只有最常规的?就是因为这个事情从厂家、用户、检测机构三方面没有同时重视起来。
国际市场上的阀门用户和买家近几年
对供应商的要求有何变化?
近几年对阀门不仅仅要求压力和泄漏量测试内容,还提出了性能检测要求,需要供应商提供检测报告和Kv值(阀门开度曲线)。个人认为,阀门向高精度仪表标准靠拢,控制精度高、智能化程度高、高性价比、可预估更换周期,这样的阀门可以定位为高端阀门。
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9月15日,注册资本金12亿元人民币,是经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党组批准,由原国核研究院、中电投科研院、中电投核电技术中心合并重新组建的中央企业全资子公司。
中央研究院的科研领域涉及:核能、火电、太阳能及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先导性技术、交叉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战略与技术经济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等。
2016年以来,国家电投集团及其中央研究院把握能源行业发展大势,迅速布局先进能源技术研发。两年来,陆续开展多项技术研发,截至目前,累计科技投入超过5亿元。
储热研究室成员主要来自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的储能技术研究所,具有丰富的热力学系统和力学系统设计、计算分析和运行经验,研究室人数18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5名,工程师3名,平均年龄30岁,65%人员具有国家重大专项课题、863、北京市科委课题等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和管理经验,具有扎实的学术能力和丰富的科研经验。专业涵盖热能工程、流体力学、力学、数学、计算机、化学工程、动力工程等。
研究室成员前期参与了综合热工水力实验装置(MEGA)的设计、建安、调试和大量实验研究,具备热工水力实验、气动和声学实验、两相流实验的技术基础。通过这三类实验,项目组成员对于热工水力学系统(包括储罐、换热器、泵、阀、管道等)的设计和计算分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自主知识产权;对于包括空气动力学系统(空气压缩系统、加热和换热装置、流量和流速控制装置、测量等)的设计和计算分析积累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研究室具备热力学计算分析技术基础,前期已完成了热力学程序编制、数值计算、系统设计等工作。团队成员前期参与完成了热力学系统、空气动力学系统的计算分析,包括反应堆热工水力程序编制、流量控制软件编制、水储热系统设计和数值分析、相变储热系统数值模拟等。计算软件方面,课题承担单位(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具Flowmaster等系统分析软件,ANSYS等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分析软件,以及Fluent、CFX、Star-CCM+等计算流体力学分析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