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石化联合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受国际高油价、高气价等因素影响,我国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三大类产品整体产销两旺,产能利用率均同比提升。其中,煤制油和煤制气的主营收入、效益均有大幅提升,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的效益虽略有下降,但主营收入同样有所增加。
近年来,一大批煤化工装置实现工业化运行,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等技术,并达到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为大规模产业化奠定了基础。技术、装备水平的持续提升,逐步带动经济效益释放。记者了解到,利好形势下,多家企业发展势头正劲。
产销两旺带动行业整体业绩增长
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介绍,今年上半年,8家煤制油项目的产能利用率为86.8%,较上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产量、销量分别同比增长11.8%和16.7%。同时,实现主营收入247.1亿元,同比增长64.8%;利润总额45.2亿元,同比增加45.3亿元。4家煤制气项目的产能利用率高达104.5%,较上年同期提高16.7个百分点,产量、销量分别同比增长42.9%和47.4%,主营收入同比增长138.3%,企业全部扭亏为盈。
煤化工的另外两个重要分支——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同样出彩,上半年销量分别同比增长1.4%和34.7%。尽管利润总额略减少,但主营收入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5%和50.9%。
行业整体向上的背景下,企业的表现亦有不少亮点。以主营煤制烯烃业务的宝丰能源为例,其8月9日披露的2022年半年报显示,中期业绩自2016年以来连续6年正增长,创历史新高。由于成本与费用控制得当,公司盈利水平保持在高区间,营业利润率达34.34%,大幅高于目前已披露的化工行业企业平均水平。
据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披露,其生产的油化品体量大、种类多,截至7月底,共完成产品销量368.85万吨,同比增长37.58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此外,由其打造的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煤炭间接液化项目——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于7月28日通过竣工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承载了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重任,成就了现代煤化工典范。
“下半年,鉴于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尤其是油价的不确定性和石化产品价格的下滑可能,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开工率、营收和效益都可能比上半年差一些,但跟前几年相比,仍处于较好水平。”傅向升表示。
以差异化提升竞争力
当前,虽然煤化工产业整体向好,但也不乏问题。“在煤炭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冲击下,部分项目仍面临着减产、减量风险,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待提升。一方面,需要在企业内部挖潜、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在近日召开的“2022中国煤基绿色园区与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上,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副总经理焦洪桥坦言。
事实上,焦洪桥所揭示的问题也是煤化工行业面临的共同短板。焦洪桥表示,目前,煤化工企业基本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产品结构不合理,在市场上并不具备突出优势。例如,业内通用的费托合成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基本类似,造成同质化产品供应量激增,加剧了同业竞争。再如,煤制烯烃产品多以中低端聚烯烃为主,高端专用料牌号却基本空白。煤制乙二醇产品则结构单一,已建成的项目多以乙二醇为绝对产品,下游高端应用比例不高。
“随着国内炼化市场的进一步放开,民营、国有、外资炼化企业纷纷在沿海地区上马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已成为主流方向。而石油化工与煤化工的产品存在交叉和重叠,必然构成同质化竞争。”焦洪桥指出,外部竞争也不容忽视,应从高端化、差异化上解决问题,提升企业竞争力。
另有不愿具名的企业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煤化工项目多集中在西部地区,远离产品目标市场,先天布局上的劣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效益。“比如,一吨烯烃运至华东市场,至少要增加300多元运费。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陆续投产,难免会进一步对其造成挤压。建议按照靠近原料、靠近市场、进入园区的原则,在消费市场中心调度灵活、就地消纳,布局规模适中的煤化工项目,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推动产业走向高端化、高值化
“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煤化工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石油化工产业的重要补充,部分产品甚至比石油化工更具优势。”焦洪桥认为,在前期已经打通了工艺流程、试车和商业化运行的基础上,提升煤化工项目的效益迫在眉睫。
焦洪桥表示,目前,煤化工项目大多还属于示范项目,建设时间较早,前期主要以投产为目标,其他方面并未做更多考虑。“也正因此,这些项目的工艺优化和节能增效空间潜力巨大,可通过流程优化和关键部件提升,对主要耗能工序进行流程再造。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挣钱。比如,煤制油向超清洁油品、特种油品等高附加值油品发展,煤制化学品向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延伸,推动产业走向高端化、高值化。”
对此,傅向升提出了规模集约化、产业集群化的思路。“当前,我国已重点布局了宁东、榆林、鄂尔多斯和准东四大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示范区。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和世界一流的现代煤化工园区,四大示范区就要认真研究并做好规模集约化和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思路、目标和具体措施。如果做到了,每一个基地、每一个园区,甚至每一套生产装置、每一条产品链,都会发挥出最大效果,不仅能节省资源、降低成本,还能实现产出最大化、效益最大化。”
在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韩红梅看来,煤化工是氢能最传统的、产量和用量最大的领域,以绿氢作为补充原料,可在节能降碳的同时提升效益,适宜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示范。“但也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比如,煤制油、煤制气本身属于能源转化类项目,将煤炭转化为油气初级能源,使用时还是需要把它们烧掉,并不具备留碳功能。换句话说,即便引入绿氢,最终仍作为能源使用,整体能效也会大打折扣,这是一条不划算的路线。煤制油、煤制气的发力点应该是自身工艺技术的改进提升和传统用能方案的优化,让每一步生产过程都实现最高效。”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石化联合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受国际高油价、高气价等因素影响,我国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三大类产品整体产销两旺,产能利用率均同比提升。其中,煤制油和煤制气的主营收入、效益均有大幅提升,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的效益虽略有下降,但主营收入同样有所增加。
近年来,一大批煤化工装置实现工业化运行,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等技术,并达到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为大规模产业化奠定了基础。技术、装备水平的持续提升,逐步带动经济效益释放。记者了解到,利好形势下,多家企业发展势头正劲。
产销两旺带动行业整体业绩增长
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介绍,今年上半年,8家煤制油项目的产能利用率为86.8%,较上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产量、销量分别同比增长11.8%和16.7%。同时,实现主营收入247.1亿元,同比增长64.8%;利润总额45.2亿元,同比增加45.3亿元。4家煤制气项目的产能利用率高达104.5%,较上年同期提高16.7个百分点,产量、销量分别同比增长42.9%和47.4%,主营收入同比增长138.3%,企业全部扭亏为盈。
煤化工的另外两个重要分支——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同样出彩,上半年销量分别同比增长1.4%和34.7%。尽管利润总额略减少,但主营收入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5%和50.9%。
行业整体向上的背景下,企业的表现亦有不少亮点。以主营煤制烯烃业务的宝丰能源为例,其8月9日披露的2022年半年报显示,中期业绩自2016年以来连续6年正增长,创历史新高。由于成本与费用控制得当,公司盈利水平保持在高区间,营业利润率达34.34%,大幅高于目前已披露的化工行业企业平均水平。
据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披露,其生产的油化品体量大、种类多,截至7月底,共完成产品销量368.85万吨,同比增长37.58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此外,由其打造的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煤炭间接液化项目——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于7月28日通过竣工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承载了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重任,成就了现代煤化工典范。
“下半年,鉴于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尤其是油价的不确定性和石化产品价格的下滑可能,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开工率、营收和效益都可能比上半年差一些,但跟前几年相比,仍处于较好水平。”傅向升表示。
以差异化提升竞争力
当前,虽然煤化工产业整体向好,但也不乏问题。“在煤炭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冲击下,部分项目仍面临着减产、减量风险,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待提升。一方面,需要在企业内部挖潜、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在近日召开的“2022中国煤基绿色园区与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上,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副总经理焦洪桥坦言。
事实上,焦洪桥所揭示的问题也是煤化工行业面临的共同短板。焦洪桥表示,目前,煤化工企业基本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产品结构不合理,在市场上并不具备突出优势。例如,业内通用的费托合成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基本类似,造成同质化产品供应量激增,加剧了同业竞争。再如,煤制烯烃产品多以中低端聚烯烃为主,高端专用料牌号却基本空白。煤制乙二醇产品则结构单一,已建成的项目多以乙二醇为绝对产品,下游高端应用比例不高。
“随着国内炼化市场的进一步放开,民营、国有、外资炼化企业纷纷在沿海地区上马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已成为主流方向。而石油化工与煤化工的产品存在交叉和重叠,必然构成同质化竞争。”焦洪桥指出,外部竞争也不容忽视,应从高端化、差异化上解决问题,提升企业竞争力。
另有不愿具名的企业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煤化工项目多集中在西部地区,远离产品目标市场,先天布局上的劣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效益。“比如,一吨烯烃运至华东市场,至少要增加300多元运费。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陆续投产,难免会进一步对其造成挤压。建议按照靠近原料、靠近市场、进入园区的原则,在消费市场中心调度灵活、就地消纳,布局规模适中的煤化工项目,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推动产业走向高端化、高值化
“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煤化工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石油化工产业的重要补充,部分产品甚至比石油化工更具优势。”焦洪桥认为,在前期已经打通了工艺流程、试车和商业化运行的基础上,提升煤化工项目的效益迫在眉睫。
焦洪桥表示,目前,煤化工项目大多还属于示范项目,建设时间较早,前期主要以投产为目标,其他方面并未做更多考虑。“也正因此,这些项目的工艺优化和节能增效空间潜力巨大,可通过流程优化和关键部件提升,对主要耗能工序进行流程再造。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挣钱。比如,煤制油向超清洁油品、特种油品等高附加值油品发展,煤制化学品向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延伸,推动产业走向高端化、高值化。”
对此,傅向升提出了规模集约化、产业集群化的思路。“当前,我国已重点布局了宁东、榆林、鄂尔多斯和准东四大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示范区。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和世界一流的现代煤化工园区,四大示范区就要认真研究并做好规模集约化和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思路、目标和具体措施。如果做到了,每一个基地、每一个园区,甚至每一套生产装置、每一条产品链,都会发挥出最大效果,不仅能节省资源、降低成本,还能实现产出最大化、效益最大化。”
在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韩红梅看来,煤化工是氢能最传统的、产量和用量最大的领域,以绿氢作为补充原料,可在节能降碳的同时提升效益,适宜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示范。“但也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比如,煤制油、煤制气本身属于能源转化类项目,将煤炭转化为油气初级能源,使用时还是需要把它们烧掉,并不具备留碳功能。换句话说,即便引入绿氢,最终仍作为能源使用,整体能效也会大打折扣,这是一条不划算的路线。煤制油、煤制气的发力点应该是自身工艺技术的改进提升和传统用能方案的优化,让每一步生产过程都实现最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