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石化放弃计划投资230亿元的贵州6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并将其变更为“可降解新材料项目”之后,山西焦煤集团飞虹化工近日也传出消息,拟对公司60万吨/年烯烃及焦炉煤气制甲醇一体化项目实施“暂停推进”,并启动“转型承接项目”的论证及推进工作。这不禁让人产生现代煤化工项目已成“弃子”之感。
其实再往前追溯,近几年各地相继爆出大型现代煤化工项目停产、缓建和直接下马的消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建设中的总投资1262亿元的陕煤榆林化学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工程去年7月突然暂停,引发各界猜想和担忧。
动辄规划投资上百亿元的现代煤化工项目缘何成为“弃子”?笔者分析,这与整个行业的强资源、强周期属性有关。因为煤化工行业高度依赖于产业政策、资源禀赋和市场周期,可以说是“看天吃饭”,一旦政策和市场有“风吹草动”,就会伤及筋骨。从业界披露的几个停建、缓建、改建项目看,均受制于产业政策、市场环境、前景预期。
一是受困于用能用煤限制。煤化工产业具有相对较高的能耗和碳排放量,在国内“双碳”战略背景下,产能显然难以大幅扩张。过去10年,国家为了推进煤化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很强针对性的环保政策。作为“双碳”战略的前奏,能耗“双控”成为倒逼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抓手。近两年,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又密集出台相关政策,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部分省份针对“两高”项目实施产能、煤耗、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减量替代制度,导致新建煤化工项目很难获得足额增量指标,替代源更是难以寻觅。加上过去几年发改部门一直坚持的“燃料煤和原料煤同等列入能耗考核指标”,导致煤化工企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是为难于用煤成本增高。去年国内煤炭价格节节攀升,三季度更是加速走高。尤其是10月份之后,随着供暖季到来,煤炭需求量激增,多地供给严重不足,用煤企业纷纷在市场上抢购中间商货源,刺激煤价一度攀升至1900元/吨,创历史极值。10月下旬至11月初,一些用煤企业的长协合同断供,对电力、化工等行业的影响进一步加剧。原料煤价格飞涨,造成生产成本大幅攀升,企业背负巨大成本压力,多数煤化工项目只增收不增利。而原料煤供应严重不足,也使一些企业生产难以维持正常负荷,到目前为止仍未恢复元气。统计表明,河南、山东等省肥企的生产负荷只有80%左右。
三是受限于预期效益变差。现代煤化工行业盈利状况与煤炭、原油价格走势息息相关。“十三五”以来,受原料价格大幅波动影响,现代煤化工企业除2018年和2021年经营效益较好外,其他年景效益均不尽人意。特别是2019~2020年,除了煤制烯烃尚可盈利外,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都亏得一塌糊涂,行业整体并无利润可言。有的企业因此背上了沉重包袱,有的被迫停产检修,让后来者深感寒意。当然,除了市场原因,一些大型现代煤化工项目由于自身投资巨大、建设周期较长、财务费用沉重,也导致生产成本高企,失去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而2021年不断飙升的煤价更让企业成本倒挂,深感市场无常。由于预期效益转差,一些项目被停建缓建、果断止损;一些企业及时改变工艺,转产化工新材料等产品。
煤化工产业链高端化存在短板,在石油路线产品、进口产品的冲击下,行业盈利能力持续受到影响。而从业内已调整建设方案的几个煤化工项目看,其显著特点都是拉长了产业链条、丰富了产品种类,通过与石油化工、盐化工、氟硅化工的耦合、联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这不失为现代煤化工企业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继中石化放弃计划投资230亿元的贵州6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并将其变更为“可降解新材料项目”之后,山西焦煤集团飞虹化工近日也传出消息,拟对公司60万吨/年烯烃及焦炉煤气制甲醇一体化项目实施“暂停推进”,并启动“转型承接项目”的论证及推进工作。这不禁让人产生现代煤化工项目已成“弃子”之感。
其实再往前追溯,近几年各地相继爆出大型现代煤化工项目停产、缓建和直接下马的消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建设中的总投资1262亿元的陕煤榆林化学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工程去年7月突然暂停,引发各界猜想和担忧。
动辄规划投资上百亿元的现代煤化工项目缘何成为“弃子”?笔者分析,这与整个行业的强资源、强周期属性有关。因为煤化工行业高度依赖于产业政策、资源禀赋和市场周期,可以说是“看天吃饭”,一旦政策和市场有“风吹草动”,就会伤及筋骨。从业界披露的几个停建、缓建、改建项目看,均受制于产业政策、市场环境、前景预期。
一是受困于用能用煤限制。煤化工产业具有相对较高的能耗和碳排放量,在国内“双碳”战略背景下,产能显然难以大幅扩张。过去10年,国家为了推进煤化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很强针对性的环保政策。作为“双碳”战略的前奏,能耗“双控”成为倒逼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抓手。近两年,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又密集出台相关政策,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部分省份针对“两高”项目实施产能、煤耗、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减量替代制度,导致新建煤化工项目很难获得足额增量指标,替代源更是难以寻觅。加上过去几年发改部门一直坚持的“燃料煤和原料煤同等列入能耗考核指标”,导致煤化工企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是为难于用煤成本增高。去年国内煤炭价格节节攀升,三季度更是加速走高。尤其是10月份之后,随着供暖季到来,煤炭需求量激增,多地供给严重不足,用煤企业纷纷在市场上抢购中间商货源,刺激煤价一度攀升至1900元/吨,创历史极值。10月下旬至11月初,一些用煤企业的长协合同断供,对电力、化工等行业的影响进一步加剧。原料煤价格飞涨,造成生产成本大幅攀升,企业背负巨大成本压力,多数煤化工项目只增收不增利。而原料煤供应严重不足,也使一些企业生产难以维持正常负荷,到目前为止仍未恢复元气。统计表明,河南、山东等省肥企的生产负荷只有80%左右。
三是受限于预期效益变差。现代煤化工行业盈利状况与煤炭、原油价格走势息息相关。“十三五”以来,受原料价格大幅波动影响,现代煤化工企业除2018年和2021年经营效益较好外,其他年景效益均不尽人意。特别是2019~2020年,除了煤制烯烃尚可盈利外,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都亏得一塌糊涂,行业整体并无利润可言。有的企业因此背上了沉重包袱,有的被迫停产检修,让后来者深感寒意。当然,除了市场原因,一些大型现代煤化工项目由于自身投资巨大、建设周期较长、财务费用沉重,也导致生产成本高企,失去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而2021年不断飙升的煤价更让企业成本倒挂,深感市场无常。由于预期效益转差,一些项目被停建缓建、果断止损;一些企业及时改变工艺,转产化工新材料等产品。
煤化工产业链高端化存在短板,在石油路线产品、进口产品的冲击下,行业盈利能力持续受到影响。而从业内已调整建设方案的几个煤化工项目看,其显著特点都是拉长了产业链条、丰富了产品种类,通过与石油化工、盐化工、氟硅化工的耦合、联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这不失为现代煤化工企业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