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林伯强(嘉庚创新实验室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目前国际上出现对液化天然气(LNG)的抢夺,不能说和周期性的行业现象完全没有关联。冬天即将来临,欧洲家庭主要依靠天然气进行取暖,这本身就会导致天然气需求量的增加,给供给增加压力。但这种影响非常有限,因为天然气价格从去年9月就开始大涨,哪怕到今年夏天,本应该是欧洲天然气消费的淡季,天然气价格却依旧飙升。
欧洲能源危机
最近出现的LNG抢夺战主要和欧洲能源危机有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
第一,北海天然气产量下降。欧洲过去主要依赖于北海油田,随着英国、挪威、荷兰和丹麦这四国的不断开采,北海油田的产量越来越低,又受到一些地质灾害影响,部分气田被迫关闭,这导致欧洲的天然气产量急剧下降。第二,欧盟天然气需求量大。欧盟为了实现2030年减排55%和2050年碳中和的气候目标,持续减少煤炭的使用。截至目前,欧洲仅有20%左右的电力来自煤炭发电。又因为核能安全问题,欧洲核电的投资和发展受到限制,仅有13%左右的电能来自核电,这就导致欧盟约25%的能源消耗来自天然气。
第三,进口天然气依赖度高。由于欧洲的天然气产量远低于需求量,导致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地区。另外,美国没有向欧洲提供足够的液化天然气,而俄罗斯天然气不仅价格便宜,储量也是最大。这就使得欧洲进口天然气的41%来自俄罗斯,24%来自挪威,11%来自阿尔及利亚。第四,可再生能源无法在短期内替代天然气。尽管欧洲一直在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建设,但主要依赖于消费者安装的太阳能光伏板,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建设进度缓慢。部分国家的电网无法吸收更多的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因此可再生能源无法在短期内替代天然气。
第五,运输方式相对有限。众所周知,天然气是密度极低的气体能源,想要进行长距离运输,只能通过管道和大型LNG船。北溪1号和2号输气管道承担了欧洲进口天然气总量的25%,年输送量达到1100亿立方米。目前两条输气管道多处泄漏且在短时间内无法修复的情况下,LNG运输船必然成为最可靠的运输方式。第六,全球其他供应商产能耗尽。在俄罗斯天然气断供的背景下,尽管欧洲还有大量空间可以接收和储存LNG,但世界上许多顶级供应商的产能几乎已经耗尽,无法再提供和运输更多的天然气了。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欧洲国家LNG进口量同比上升49%,在进口需求大量增加而又损失俄罗斯供给来源的情况下,出现欧洲各国对LNG的抢夺现象是无法避免的。并且,其他国家也会受到天然气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影响。
这场LNG抢夺战会持续多久?
只有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时,欧洲各国对全球LNG的抢夺战才有可能得到缓解。第一,欧洲各国的LNG进口量达到计划水平,能够保障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业生产和居民需求。第二,欧洲各国重新获得稳定、可靠的天然气供应来源。但目前美国、卡塔尔和欧洲本土的天然气产能无法得到大量提升,北溪天然气管道短时间内无法修复,俄乌冲突还在继续,全球天然气市场将继续维持供需紧张的局势,天然气价格很难回落。
短期内,大量购买LNG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欧洲目前的能源短缺问题,但这种方式只能治标不能治本。造成LNG抢夺战出现的根本问题还是欧洲的能源危机。尽管煤炭能代替天然气进行发电,欧洲也确实在重启燃煤发电,但欧洲本土的煤炭开采早已成为历史,只能依赖大量进口。然而受“碳中和”影响,全球煤炭市场也相对紧张,传统的煤炭出口大国,包括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在短时间内也无法满足欧洲的煤炭进口需求。另外,持续购买高价的LNG来满足能源消耗,很快就会传导给经济和民生领域。大量资金的流失,欧元的贬值,欧洲的经济发展会出现衰退,能源价格上升也会带动其他相关领域产品的价格上涨,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欧洲居民购买能源不得不支付更高的成本。
因此,要想渡过难关,欧洲必须解决自身的能源危机问题。第一种方式就是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实现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第二种方式是找到新的能源进口国来减少或替代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第三种方式是呼吁和尽快促成俄乌冲突的有效解决,重新通过管道运输进口俄罗斯天然气。
长期来看,相比于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具有很多方面的竞争优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天然气更加绿色环保。近年来,气候变化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相继提出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其中就包括我们最熟知的“碳达峰”和“碳中和”,关于用天然气逐步替代煤炭和石油的规划也是层出不穷。原因很简单,首先,相比于煤炭、石油燃烧释放的烟气,天然气作为一种气体燃料,完美地避免了这一点。其次,现有化石能源中,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最少的,对于缓解温室效应,实现“碳中和”目标,推广天然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另外,经历这次LNG抢夺战之后,欧洲各国会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无疑会促进新能源的发展。因此,LNG会极大地加快欧洲能源转型的进度。
全球LNG市场或出现新变化
从产业链角度来讲,下游的需求上升,必然会让上游的供给、中游的一些加工、运输和相关服务环节成为受益者。LNG产业链的资金和技术密集,中间涉及的环节较多,上游企业主要负责天然气的开采、液化,中游企业负责运输、储备,下游企业直接面对最终消费。
此次LNG抢夺战导致船价飙升就是中游运输环节受益最好的证明。第一,在北溪天然气管道受损且短时间无法修复的情况下,LNG运输船无疑是最可靠,也是唯一的选择。尤其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欧洲乃至全球的天然气运输线路拉长,运费必然会被推高。今年以来,LNG船的一年租金均值同比增长了47%,天然气运输行业受益明显。第二,欧洲如此大规模地进口LNG,是为了给之后一段时间的能源消耗提供计划储备,因此,天然气储备行业必然会因为欧洲大量进口天然气而进入景气周期。第三,全球LNG市场中,约有2/3的LNG是签订了长期合同的,如果俄罗斯继续削减出口,造成供应短缺的危机加剧,原有的一些合同持有者将LNG转运到欧洲,也是可以受益的。第四,产业链上游的生产厂商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数据显示,俄乌冲突爆发4个多月之后,欧洲从美国购买的LNG已超过从俄罗斯购买的管道天然气,这意味着美国正在逐步取代俄罗斯,成为欧洲最大的能源供应商。因此,美国无疑是这次欧洲能源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最后,LNG产业链上的其他制造环节,例如造船行业,必然会因为现有LNG运输船的严重短缺而得到发展动力,这标志着新一轮的造船上行周期已经到来。总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LNG产业链将会持续受益。
全球LNG市场经历这次火爆之后,可以预期会产生新的变化或者趋势。首先,全球天然气市场的贸易流向可能会发生改变。俄罗斯的天然气会更多地流向亚洲地区,欧洲天然气市场会逐渐被美国和中东占据,欧洲可能会继续在中东或者北非寻找气源。其次,非洲原有的大量尚未开发的天然气田可能会重启,之前搁置的天然气上游开发和LNG项目可能会加速推进。最后,全球天然气市场的贸易模式也可能会发生改变,为了国家的能源安全和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各个国家和企业将会在未来追求长期合同,从而减小受地缘政治或能源危机影响的风险。
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能源供给不能过分依赖进口。结合欧洲能源危机爆发的多方面因素,可以发现,欧洲的本土能源供给和需求差距过大,导致欧洲天然气进口占比不断增高,引发和加剧了能源危机的爆发。2021年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70%和40%,要想稳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必须提升能源自主供给水平,降低能源的对外依存度。积极推进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大力发展页岩气、煤层气等替代产品。结合“双碳”目标和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优先发展新能源,加大新能源投资,鼓励相关创新活动,提升新能源装机规模和发电量。
第二,能源替代战略要稳步推进。造成欧洲爆发能源危机的另一大因素就是能源替代战略过于激进。近年来,欧洲新能源装机大幅提升,发电量超过化石能源,但电网系统却无法实现灵活调节。因此,中国的能源替代必须稳步推进,加大前期的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好新能源电力输送线路和调峰电源,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只有在保障新能源安全、稳定、可靠的基础上,传统化石能源才能有序退出。
第三,能源转型策略要立足国情。欧洲国家过于单一的能源转型路径给能源安全造成极大风险。中国的能源结构呈现富煤、少气、贫油的现状,要实现能源转型,必须立足基本国情,稳步推进煤电和新能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最优化组合。在积极发展新能源的同时,充分发挥煤电在中国能源系统中的“压舱石”作用,有序淘汰落后煤电,推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在建成新型电力系统时,利用CCUS保留部分煤电作为调峰电源,充分保障民生需求和国家能源安全。
文丨林伯强(嘉庚创新实验室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目前国际上出现对液化天然气(LNG)的抢夺,不能说和周期性的行业现象完全没有关联。冬天即将来临,欧洲家庭主要依靠天然气进行取暖,这本身就会导致天然气需求量的增加,给供给增加压力。但这种影响非常有限,因为天然气价格从去年9月就开始大涨,哪怕到今年夏天,本应该是欧洲天然气消费的淡季,天然气价格却依旧飙升。
欧洲能源危机
最近出现的LNG抢夺战主要和欧洲能源危机有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
第一,北海天然气产量下降。欧洲过去主要依赖于北海油田,随着英国、挪威、荷兰和丹麦这四国的不断开采,北海油田的产量越来越低,又受到一些地质灾害影响,部分气田被迫关闭,这导致欧洲的天然气产量急剧下降。第二,欧盟天然气需求量大。欧盟为了实现2030年减排55%和2050年碳中和的气候目标,持续减少煤炭的使用。截至目前,欧洲仅有20%左右的电力来自煤炭发电。又因为核能安全问题,欧洲核电的投资和发展受到限制,仅有13%左右的电能来自核电,这就导致欧盟约25%的能源消耗来自天然气。
第三,进口天然气依赖度高。由于欧洲的天然气产量远低于需求量,导致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地区。另外,美国没有向欧洲提供足够的液化天然气,而俄罗斯天然气不仅价格便宜,储量也是最大。这就使得欧洲进口天然气的41%来自俄罗斯,24%来自挪威,11%来自阿尔及利亚。第四,可再生能源无法在短期内替代天然气。尽管欧洲一直在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建设,但主要依赖于消费者安装的太阳能光伏板,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建设进度缓慢。部分国家的电网无法吸收更多的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因此可再生能源无法在短期内替代天然气。
第五,运输方式相对有限。众所周知,天然气是密度极低的气体能源,想要进行长距离运输,只能通过管道和大型LNG船。北溪1号和2号输气管道承担了欧洲进口天然气总量的25%,年输送量达到1100亿立方米。目前两条输气管道多处泄漏且在短时间内无法修复的情况下,LNG运输船必然成为最可靠的运输方式。第六,全球其他供应商产能耗尽。在俄罗斯天然气断供的背景下,尽管欧洲还有大量空间可以接收和储存LNG,但世界上许多顶级供应商的产能几乎已经耗尽,无法再提供和运输更多的天然气了。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欧洲国家LNG进口量同比上升49%,在进口需求大量增加而又损失俄罗斯供给来源的情况下,出现欧洲各国对LNG的抢夺现象是无法避免的。并且,其他国家也会受到天然气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影响。
这场LNG抢夺战会持续多久?
只有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时,欧洲各国对全球LNG的抢夺战才有可能得到缓解。第一,欧洲各国的LNG进口量达到计划水平,能够保障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业生产和居民需求。第二,欧洲各国重新获得稳定、可靠的天然气供应来源。但目前美国、卡塔尔和欧洲本土的天然气产能无法得到大量提升,北溪天然气管道短时间内无法修复,俄乌冲突还在继续,全球天然气市场将继续维持供需紧张的局势,天然气价格很难回落。
短期内,大量购买LNG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欧洲目前的能源短缺问题,但这种方式只能治标不能治本。造成LNG抢夺战出现的根本问题还是欧洲的能源危机。尽管煤炭能代替天然气进行发电,欧洲也确实在重启燃煤发电,但欧洲本土的煤炭开采早已成为历史,只能依赖大量进口。然而受“碳中和”影响,全球煤炭市场也相对紧张,传统的煤炭出口大国,包括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在短时间内也无法满足欧洲的煤炭进口需求。另外,持续购买高价的LNG来满足能源消耗,很快就会传导给经济和民生领域。大量资金的流失,欧元的贬值,欧洲的经济发展会出现衰退,能源价格上升也会带动其他相关领域产品的价格上涨,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欧洲居民购买能源不得不支付更高的成本。
因此,要想渡过难关,欧洲必须解决自身的能源危机问题。第一种方式就是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实现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第二种方式是找到新的能源进口国来减少或替代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第三种方式是呼吁和尽快促成俄乌冲突的有效解决,重新通过管道运输进口俄罗斯天然气。
长期来看,相比于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具有很多方面的竞争优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天然气更加绿色环保。近年来,气候变化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相继提出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其中就包括我们最熟知的“碳达峰”和“碳中和”,关于用天然气逐步替代煤炭和石油的规划也是层出不穷。原因很简单,首先,相比于煤炭、石油燃烧释放的烟气,天然气作为一种气体燃料,完美地避免了这一点。其次,现有化石能源中,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最少的,对于缓解温室效应,实现“碳中和”目标,推广天然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另外,经历这次LNG抢夺战之后,欧洲各国会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无疑会促进新能源的发展。因此,LNG会极大地加快欧洲能源转型的进度。
全球LNG市场或出现新变化
从产业链角度来讲,下游的需求上升,必然会让上游的供给、中游的一些加工、运输和相关服务环节成为受益者。LNG产业链的资金和技术密集,中间涉及的环节较多,上游企业主要负责天然气的开采、液化,中游企业负责运输、储备,下游企业直接面对最终消费。
此次LNG抢夺战导致船价飙升就是中游运输环节受益最好的证明。第一,在北溪天然气管道受损且短时间无法修复的情况下,LNG运输船无疑是最可靠,也是唯一的选择。尤其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欧洲乃至全球的天然气运输线路拉长,运费必然会被推高。今年以来,LNG船的一年租金均值同比增长了47%,天然气运输行业受益明显。第二,欧洲如此大规模地进口LNG,是为了给之后一段时间的能源消耗提供计划储备,因此,天然气储备行业必然会因为欧洲大量进口天然气而进入景气周期。第三,全球LNG市场中,约有2/3的LNG是签订了长期合同的,如果俄罗斯继续削减出口,造成供应短缺的危机加剧,原有的一些合同持有者将LNG转运到欧洲,也是可以受益的。第四,产业链上游的生产厂商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数据显示,俄乌冲突爆发4个多月之后,欧洲从美国购买的LNG已超过从俄罗斯购买的管道天然气,这意味着美国正在逐步取代俄罗斯,成为欧洲最大的能源供应商。因此,美国无疑是这次欧洲能源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最后,LNG产业链上的其他制造环节,例如造船行业,必然会因为现有LNG运输船的严重短缺而得到发展动力,这标志着新一轮的造船上行周期已经到来。总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LNG产业链将会持续受益。
全球LNG市场经历这次火爆之后,可以预期会产生新的变化或者趋势。首先,全球天然气市场的贸易流向可能会发生改变。俄罗斯的天然气会更多地流向亚洲地区,欧洲天然气市场会逐渐被美国和中东占据,欧洲可能会继续在中东或者北非寻找气源。其次,非洲原有的大量尚未开发的天然气田可能会重启,之前搁置的天然气上游开发和LNG项目可能会加速推进。最后,全球天然气市场的贸易模式也可能会发生改变,为了国家的能源安全和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各个国家和企业将会在未来追求长期合同,从而减小受地缘政治或能源危机影响的风险。
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能源供给不能过分依赖进口。结合欧洲能源危机爆发的多方面因素,可以发现,欧洲的本土能源供给和需求差距过大,导致欧洲天然气进口占比不断增高,引发和加剧了能源危机的爆发。2021年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70%和40%,要想稳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必须提升能源自主供给水平,降低能源的对外依存度。积极推进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大力发展页岩气、煤层气等替代产品。结合“双碳”目标和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优先发展新能源,加大新能源投资,鼓励相关创新活动,提升新能源装机规模和发电量。
第二,能源替代战略要稳步推进。造成欧洲爆发能源危机的另一大因素就是能源替代战略过于激进。近年来,欧洲新能源装机大幅提升,发电量超过化石能源,但电网系统却无法实现灵活调节。因此,中国的能源替代必须稳步推进,加大前期的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好新能源电力输送线路和调峰电源,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只有在保障新能源安全、稳定、可靠的基础上,传统化石能源才能有序退出。
第三,能源转型策略要立足国情。欧洲国家过于单一的能源转型路径给能源安全造成极大风险。中国的能源结构呈现富煤、少气、贫油的现状,要实现能源转型,必须立足基本国情,稳步推进煤电和新能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最优化组合。在积极发展新能源的同时,充分发挥煤电在中国能源系统中的“压舱石”作用,有序淘汰落后煤电,推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在建成新型电力系统时,利用CCUS保留部分煤电作为调峰电源,充分保障民生需求和国家能源安全。